"对不住,我这就收拾。"他单膝跪地,左手佯装捡拾孔雀蓝绣线,右手迅速调换纱布卷——真正的仓库结构图正藏在绣有"慈幼院赠"的绷带里。两个女学生小跑过来帮忙,叽喳着讨论:"这种黛青色和《申报》上林蝶衣姐姐的旗袍好像!"
张婉茹浑然不觉异样,仍举着绷架示范针法:"注意收尾的藏针绣,线头要像守护秘密一样藏好。"阳光穿透她颈间的十字架项链,在纱布投下晃动的光斑,恰好遮住陈默袖口滑落的微型胶卷。
唱诗班的《圣母颂》隐约飘来,法籍修女玛德琳推着药车经过,车上是准备送往四行仓库的急救包。"孩子们,在绷带角绣朵百合花吧,"她慈爱地指点,"伤兵看见上帝的象征,会多些勇气。"
谁也没注意到,陈默刚刚调包的绷带卷里,"百合花"的花蕊位置被精确标注为日军机枪据点坐标。张婉茹认真记下修女的建议,转头嘱咐学生:"记得用茜草汁染红花瓣,前线的血……"她顿了顿,改口道:"前线的夕阳最衬这红色。"
十点整,教会医院的卡车轰鸣着驶入校园。陈默的镜头追着搬运工拍摄,特写镜头里,绣着"旦辞黄河去"的纱布包裹被码放在车尾——内层夹带的仓库结构图已用柠檬汁加密。
"记者先生拍张合照吧!"张婉茹召集刺绣社成员,女学生们在圣母像前排成新月形。陈默调整三脚架时,手指在相机云台快速敲击,将"11月2日"的行动日期转成摩尔斯电码。
快门按下的刹那,一只雀儿撞上彩窗,惊得女生们轻笑躲闪。张婉茹鬓边的白玉发夹坠落,碎在藏有情报的绷带卷旁。她俯身去拾,陈默的皮鞋尖已不着痕迹地将碎片踢向暗处——那里埋着今早接头人送来的微型电台零件。
水晶吊灯将舞池照得通明如昼,林蝶衣的翡翠耳坠在镁光灯下折射出星芒。她手持鎏金拍卖槌,身后高悬的"慈幼院冬衣募捐"横幅被霓虹映成七彩。"这床算术被面可不止御寒,"她轻抖棉胎,金线绣着的"9×8=72"在镜头前闪烁,"前日闸北女校的先生来信夸赞,说战士裹着它夜哨,心算速度都快了三成!"
陈默的莱卡相机掠过棉胎被角——昨夜他在慈幼院通宵"拍摄",实则用双股金线将日军巡逻路线缝进牡丹花纹。此刻那些精密针脚正伪装成九九乘法表的装饰线,在拍卖台的聚光灯下安然蛰伏。
瑞士汽巴公司代表扶了扶金丝眼镜,举牌时袖口露出半截加密电报纸。"二十箱教学设备!"他的沪语带着日内瓦湖风的腔调,"敝公司再加捐五套德文打字机,供慈幼院孩童习字。"
林蝶衣含笑致谢,浑然不知木箱侧面的"B-7"钢印,实为盘尼西林货柜在十六铺码头的泊位编号。陈默半跪在舞池边缘,将镜头仰角调整至17度——这个特殊角度能同时捕捉汽巴代表的唇语和木箱编码,快门声完美融进爵士乐队的小号颤音。
拍卖间歇,红舞女捧着鎏金托盘穿梭席间。林蝶衣端起香槟杯时,陈默的钢笔"不慎"滚落她脚边。"陈记者当心洒了显影药水。"她笑着提醒,未察觉对方借拾笔之机,将微型胶卷塞进她珍珠手包的夹层——那里装着明日要捐往前线的绒线帽。
"诸位请看这件孤品!"林蝶衣忽然展开绣着苏州河全景的丝绸长卷,"这是圣玛利亚女中六十位学生联袂绣制,起拍价……"她话音未落,陈默已用镜头锁定画卷左下角——张婉茹绣的"外白渡桥"桥墩位置,被他昨夜添了三道银线,标记着日军水上稽查队的换岗时间。
当《何日君再来》的旋律响起时,陈默悄然溜进乐池。钢琴师翻谱的瞬间,他快速在琴谱空白处写下货运代码,音符间隙的铅笔痕迹恰似摩尔斯电码。林蝶衣在拍卖台上展示的宋庆龄捐赠的毛衣,此刻成了绝佳掩护——毛衣袖口的梅花钉珠图案,正对应着琴谱上的货运舱位图。
"成交!"拍卖槌敲响的刹那,汽巴公司的木箱被抬上卡车。陈默的镜头里,箱体编号"CHIBA-1937-ξ"在车灯下泛着冷光——这是希腊字母"ξ"代表的化学元素代码,暗示着内藏二十万单位盘尼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