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核心密谈之后,新野的政治生态,悄然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表面上,一切如常,甚至更加欣欣向荣;但在平静的水面之下,一股由我和元直共同操控的暗流,已经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无声地奔涌。
这日,新野县衙的议事厅内,气氛比往常更加热烈。主公刘备端坐主位,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欣慰和倚重。关、张二位将军分列左右,神情专注。简雍先生、糜竺先生以及孙乾先生等文臣亦在座。而众人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一位新晋的“军师中郎将”——单福身上。
元直(在公开场合,我仍需称他为单福先生)今日一身儒袍,身姿挺拔,神态从容,正侃侃而谈。他没有像某些初来乍到的谋士那样,急于抛出惊世骇俗的宏大战略,而是从最基础、最实际的问题入手,为新野这片百废待兴之地,开出了一剂剂精准有效的良方。
“……启禀主公,”元直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新野北接宛城,乃曹军南下必经之路,西扼淯水,东临沘河,虽有地利,然城小兵少,防御压力极大。末将以为,当务之急,并非急于扩军,而是要将现有兵力用到极致,提升预警与防御效率。”
他走到悬挂的简易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向城外几处关键路径:“目前我军巡逻路线尚有疏漏,哨探布置亦不够纵深。末将建议,将巡逻队分为明暗两组,明组按常规路线巡查,制造声势;暗组则潜伏于关键隘口与密林小径,重点监视曹军斥候可能渗透的方向。同时,增设烽火台与旗语联络点,确保一旦发现敌情,能在最短时间内传回城内。”
这番建议,条理清晰,考虑周详,且极具操作性。主公刘备听得连连点头:“单福先生所言极是!云长、翼德,此事便由军师统筹,你二人全力配合,务必将新野的耳目打造得更加灵敏!”
“谨遵军令!”关、张二位将军齐声应诺,看向元直的目光中,已多了几分认可。他们虽勇冠三军,但在排兵布阵、精细谋划上,确实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
接着,元直又谈到了屯田之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野地瘠民贫,若无充足粮秣,纵有精兵强将,亦是无源之水。末将以为,除了鼓励军士开垦,更要大力招徕流民,并制定更为有效的奖励措施。”
他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案:按开垦面积、粮食产量、技术改进(如修建小型水利、改良农具等)分级奖励,不仅奖粮、奖钱,对于贡献突出者,甚至可以减免部分赋税,或授予“屯田模范”的荣誉称号。他还建议设立专门的农事指导官,巡回乡里,传授经验,解决困难。
“善!”刘备抚掌赞道,“民以食为天,军以粮为本!先生此策,深得安民强军之要!子仲(糜竺),此事关乎钱粮调度,还需你多多费心。”
糜竺起身拱手:“主公放心,属下定当全力配合军师,确保政令通畅,奖惩到位。”
最后,元直将目光投向了城防本身:“新野城墙低矮,多处残破,实难抵挡大规模攻城。长远来看,固需扩建加固,但眼下财力、人力皆有不逮。末将建议,先集中力量,修补西、北两面城墙的薄弱之处,增设箭楼、角楼,挖掘壕沟,布置鹿角、陷阱等防御工事。尤其西北角,地势稍缓,乃敌军最易突破之处,更需重点设防……”
他条分缕析,将有限的资源如何发挥最大效用,规划得明明白白。连一向寡言的关将军,也忍不住开口道:“军师所虑甚是。新野城防,确实亟待加强。”
一场议事下来,元直所献之策,无一不是切中要害、务实可行的良计。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深入了解新野的实际情况后,对症下药。这不仅赢得了主公和众将的信任,也让那些原本可能因为他“来历不明”而心存观望的文臣们,暗自点头。
我坐在主公下首,全程静静观察。看到元直如此迅速地融入集体,并开始发挥作用,心中自然是欣慰的。但我更清楚,这只是冰山一角,是“双轨并行”策略中,那条呈现在阳光下的轨道。
当晚,夜深人静。我的秘密书房内,烛火再次亮起。这一次,没有了白日议事厅的公开和喧闹,只有我和元直两人,进行着更深层次的复盘与谋划。
“元直,今日你在议事厅表现卓异,主公与诸位将军皆对你赞赏有加。”我为他斟上茶,微笑道。
元直接过茶杯,脸上却不见丝毫得意,反而带着一丝审慎:“此乃分内之事。不过,今日所献之策,虽为公心,却也暗藏了一些……私意。”
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