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视角转至壬生寺平叛大军处。萤灥星——威尔·斯宾塞率军行于途,因见先前“失心疯”之壬生寺信徒之所为,兼副将布兹·修特莱姆之建言,遂率大军全速径往壬生寺。
奈何天公不作美,骤雨倾盆而下。大军所经之“松宁口”,本乃人烟稀少之野地,经暴雨浸洗,道路泥泞不堪,行军之速大受影响。然念及战局瞬息万变,且壬生寺蛊惑人心之力甚强,不可轻忽,威尔·斯宾塞大军遂冒泥泞,一路前行,终于天黑前抵“丰安崖”。
彼时,威尔·斯宾塞与麾下将士皆身心俱疲,若贸然再行赶路,非但将士作战之力锐减,且恐遭埋伏。副将布兹·修特莱姆提议,大军可于“丰安崖”安营扎寨,另遣侦察兵往前方探查情形。威尔·斯宾塞然其议,遂遣四名幽罗使乔装为壬生寺信徒,前去探取情报。
侦察兵依壬生寺信徒之行为模样,于临近壬生寺之村落——“麸乡”,三叩九拜向壬生寺而去,途中遇此地村民及自“嵘山道”赶来之二百余信徒。侦察兵佯作问询情状,村民告之,料圣提亚洛教会大军翌晨便可至“麸乡”,此前各地前往阻挡之信徒皆已被杀尽矣。自“嵘山道”赶来之信徒闻此,痛骂圣提亚洛神职人员泯没人性、亵渎神明、必遭天谴!
伪装之侦察兵亦随声附和,且与“嵘山道”信徒商议己应做何为以助壬生寺及佛祖,借机询问壬生寺内之情状。
“嵘山道”信徒言,于教会大军至“麸乡”前,望得“麸乡”襄助,购置并打造兵刃,充壬生寺先头部队,与教会之军拼杀,为壬生寺僧侣争取筹备或逃逸之时间,总归欲以己身性命,尽力拖住教会大军,损耗其兵力。“麸乡”百姓因临近壬生寺,多信奉佛祖,皆言愿助信徒,集村内所能寻之铁器,召集村内能工巧匠为信徒加急打造武器。“嵘山道”信徒皆双手合十,不断诵“阿弥陀佛”以祈佛祖,且向相助之“麸乡”村民表感激之意。村民亦告信徒,壬生寺僧侣绝不舍弃佛祖与古佛寺,二千僧兵誓与壬生寺共存亡,寺在人在,寺亡人亡。
且“嵘山道”信徒又告侦察兵,各地正有信徒源源不断奔赴壬生寺,初略计之,规模可达万人。侦察兵闻之大惊,然面上故作欣喜,将先前自被杀信徒身上取来之佛珠等信物交予“嵘山道”信徒,慷慨激昂而言,为能更好应对教会之军,须有人探查其动向,故吾等献己信物,愿舍性命以换重要情报传予信徒。“嵘山道”信徒闻之深为动容,收下侦察兵之“信物”后,紧执其手,涕泪交加,言即便身死亦必护好此等“信物”。
于是,侦察兵极速返回教会军大营,将所探情形如实禀于威尔·斯宾塞。威尔·斯宾塞曰:“此等信徒自祈求至阻挡,乃至兵戎相向,已被壬生寺异化至极端矣!必当尽除之。且吾等作战须速,须于万人信徒大队赶来之前,灭‘嵘山道’信徒与壬生寺僧侣,且以烈火焚尽壬生寺。如此,待后续赶来之信徒见佛寺已毁,失其信仰与扞卫之目标,必丧斗志。然亦当备此万人疯狂报复之举。”
威尔·斯宾塞当机立断,以教会传信专用之“驿枭”传信附近幽罗使长官,令召集万人兵力为后方支援,若后期赶来之信徒报复,万人援军即刻来援此三千平叛军团。威尔·斯宾塞继而告布兹·修特莱姆,“麸乡”之人亦不可留,彼等为叛逆供武器,等同谋反,勿需怜悯。今当先遣一股先锋军,趁“嵘山道”信徒未作防备,攻其不备。布兹·修特莱姆领命,亲率五百幽罗使,开赴“麸乡”。
据《泽马里亚大陆全境地方志》所载,“麸乡”乃极小村落,全村不过百人,铁匠仅三人,打造武器效率极低,村内铁器多为镰刀之类农具。较之全副武装之幽罗使大军,实乃螳臂当车。
Midnight时分,布兹·修特莱姆所率先锋军于“麸乡”之人与“嵘山道”信徒毫无防备时杀至。村民与信徒根本不及反应,训练有素之幽罗使几皆一击致命、一剑封喉。后知后觉之村民与信徒方悟,此前所遇并非他处赶来之信徒,乃圣提亚洛教会所遣侦察兵也。然为时已晚,本就武器不及对方精良,人数亦寡,又遭被动偷袭,此战自始胜负已定。“嵘山道”信徒须臾间便被屠戮殆尽,余众多村民皆哀求自身与壬生寺无涉,皆良民,乃信奉圣提亚洛教会之忠实信徒。布兹·修特莱姆不予理会,“麸乡”之人必诛,命令既下,不留活口。
遂“嵘山道”与“麸乡”于斯血腥之夜,为教会军自世间抹除矣。
其实这个「麸乡」还是有必要单拿出来说道说道的。
它原本的名字叫“扶乡”。顾名思义是一个需要扶助的乡村。因为贫困,因为贫瘠。
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每一个村民的心头,诉说着村子曾经那不堪回首的贫困岁月。
扶乡的土地,是一片被大自然遗忘的角落。这里的土地贫瘠得如同被榨干了乳汁的母亲,干瘪而毫无生机。每一寸土地都像是在无声地哭泣,诉说着它无法孕育出丰硕果实的悲哀。在这片土地上,主食几乎与细粮无缘,平日里,村民们能吃到的都是些粗糙的杂粮。
这里的环境,似乎天生就不适合种植水稻。水稻那娇嫩的秧苗,在扶乡的土地上,就像是一群迷了路的旅人,找不到生存的方向。即便是相对耐旱的小麦,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土地里仿佛有着无数双无形的手,紧紧拽住小麦的根系,让它们无法茁壮成长。小麦的产量低得可怜,每一株小麦都像是被岁月折磨的老人,瘦弱而无力。
对于扶乡的村民来说,粮食就是他们生活的命脉。然而,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的小麦量大约在 1 - 1.5 斤,一年按 365 天计算,一个人一年大约要吃掉 365 - 547.5 斤小麦。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扶乡来说,却是一个几乎无法满足的需求。
扶乡的人口数量不足百人,即便按照 100 个人来计算,都是成年人的情况下,按最低标准每人每年 365 斤来计算,100 个人一年也需要 斤小麦。可是,扶乡那贫瘠的土地,一年到头,能生产出来的小麦却不足 500 斤。这巨大的差距,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村民们的生活中。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温饱都很成问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粗糙的杂粮,那硬邦邦的口感,就像他们苦涩的生活。为了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小麦,村民们开始琢磨各种方法。他们发现,小麦的外皮——麸皮,虽然不能像小麦本身那样提供充足的营养,但却有着独特的作用。
麸皮对于扶乡的村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每天的饮食中,加入一些麸皮,虽然不能改变食物粗糙的本质,但至少可以为身体增加一些可怜的膳食纤维。但是麸皮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它能增加饱腹感。在那些饥肠辘辘的日子里,一碗掺着麸皮的杂粮饭,能让村民们在肚子里稍微有点东西,不至于饿得头晕眼花。这种饱腹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温饱问题的压力,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的一种慰藉。
为了更好地利用麸皮,村民们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特别娴熟的小麦磨皮技术。他们像对待珍贵的宝物一样,小心翼翼地将麸皮从小麦上精细完整地剥落下来。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村民们对生活的希望,每一次剥落麸皮的动作,都像是在与命运抗争。村民们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他们磨出的麸皮,完整而细腻,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种特殊馈赠。
就这样,扶乡的村民们在贫困中艰难地挣扎着,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然而,命运似乎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转变。
有一天,一位来自瓦伦西亚教区的客商叔尔伦偶然来到了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