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在那些充满了烟火气和甜蜜点滴的平淡日常中,在苏麦子和顾沉舟小心翼翼的呵护与期盼下,他们那个皱巴巴的小肉团——顾沉(年年),如同雨后春笋般,以一种令人惊叹的速度茁壮成长着。
他从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睡的小婴儿,慢慢变成了一个会翻身、会爬、会咿咿呀呀叫“爸爸”“妈妈”的胖小子;再到后来,他蹒跚学步,踉踉跄跄地扑向父母张开的怀抱;然后,他学会了清晰地说话,像个小大人一样,奶声奶气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再后来,他能跑能跳了,像个精力旺盛的小猴子,在家属院里疯跑疯玩,身后总是跟着苏麦子担忧的目光和顾沉舟严厉(却又带着宠溺)的呵斥……
转眼间,几年时间悄然而过。当年那个还需要父母手忙脚乱照顾的小不点儿,已经长成了一个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但也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
孩子上学,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阶段的开始。对于苏麦子和顾沉舟来说,更是如此。这不仅代表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意味着他们这对在育儿观念上本就存在“代沟”的父母,将面临新的挑战和……碰撞。
按照部队的规定,军官子女可以就近入读部队子弟学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年代算是相当不错的,老师也大多是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军人家属或者转业干部。顾沉舟对此自然是没有任何异议,早早就给儿子报了名。
开学前的那段时间,家里充满了既兴奋又紧张的气氛。
苏麦子忙着给儿子准备上学需要的东西。她拿出自己攒了好久的布票和棉花票,亲手给儿子缝制了一个崭新的、带着卡通图案(她自己画的)的小书包;又用顾沉舟“顺手”拿回来的边角料,给他做了一个小巧实用的铅笔盒;还一遍遍地教他写自己的名字“顾沉”(虽然小家伙写得歪歪扭扭,像画符一样);更是反复叮嘱他上学后要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不要调皮捣蛋……
她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为儿子即将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感到骄傲和期待,希望他能在学校里学到知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她又充满了担忧和不舍,害怕儿子在学校里受委屈,害怕他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更害怕……自己这个“现代灵魂”的母亲,在教育方式上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而顾沉舟,这位一向以严肃冷静着称的顾参谋长,在儿子即将上学这件事上,也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重视”和……紧张。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交给苏麦子,而是开始主动参与进来。他会抽出时间,亲自检查儿子的“学习用品”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标准”(比如铅笔必须削得尖锐整齐,橡皮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会一脸严肃地给儿子进行“入学前思想动员”,强调“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努力学习、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听得小年年一头雾水,哈欠连天);甚至还开始研究起了小学的课本(虽然他可能更关注的是里面的“政治导向”是否正确)。
他还特意找到子弟学校的校长和班主任老师“谈话”(当然,是以了解情况和表达谢意的名义),不动声色地暗示他们要“多加关照”自家那个有点调皮的儿子。那副小心翼翼、生怕儿子在学校受委屈的样子,和他平时在部队里说一不二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苏麦子看着他这副“严父”与“慈父”无缝切换的别扭样子,心里又是好笑又是感动。看来,无论多么强大的男人,在面对自己孩子的人生大事时,都会流露出最柔软、也最笨拙的一面。
终于,到了开学那天。
苏麦子和顾沉舟一起,郑重其事地送儿子去学校。小年年背着妈妈做的新书包,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小衣服,小脸上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好奇和一点点胆怯。
到了学校门口,看着那些穿着同样崭新衣服、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和送行的家长们,小年年有些紧张地抓住了爸爸妈妈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