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那山上的匪盗杀人无算,凶残至极毫无人性,却也有可能在临死之前因为没有好好孝敬双亲而感到懊悔。”
“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道理了。”
“请问这善从何而来,便是从良知里来的,与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影响没有丝毫关系,乃是发自人的本心。”
“所以我以为,人生本无事,唯有致良知!”
随着话音落地,夸夸其谈的王安终于宣告结束,将肚子里仅存的那点货全部掏了出来。
然而王安的这番言论,却是在宋讷和在场皇子皇孙心中,留下了永恒不灭的记忆。
宋讷更是痴痴呆呆,反复念叨着:“人生本无事,唯有致良知……人生本无事,唯有自良知……”
这倒不是王安多么的有境界,说出来的话能够振聋发聩,说起来还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因为人生本无事,唯有致良知,这个致良知乃是一百年后横空出世,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者、阳明心学创始人,王守仁的核心观点之一。
是王阳明结合《大学》里的“格物致知”与《孟子》的“良知良能”的观点领悟而出。
认为所有人天生具备有良知,而人的良知弥漫着一层名为“私”的迷雾。
人表现出来的善恶,其实是根据这层迷雾的大小而论。
迷雾把良知完全遮蔽,那么因为一己私欲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者,自然便是恶人。
而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控制住这层迷雾,让自己的良知时刻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自然便能做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下。”
简而言之,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只要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会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便懂得不可施加在他人身上;
而能够使自己快乐的事,也就愿意分享给其他人,如此也是行善了。
宋讷乃是当世大儒,虽然达不到王阳明的高度,但是经过王安一番借花献佛的起点,隐隐约约也摸到了这里面的至理。
这才有了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痴傻表现。
而其余的皇子皇孙们,虽然并不是听得太懂,但好歹也明白了王安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那就是人本无善恶之分,所谓善恶都是由人心中的私欲来控制。
只要控制住自己的私欲,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都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上。
想恶就恶,想善就善。
如此新奇的观点,对于这些皇子皇孙们而言,也是极具冲击力。
这与他们日常所学的教条截然不同。
王安十分满意节目效果,暗道也不枉我搜肠刮肚的这番演讲。
小样,俺可是带着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来跟你们对喷的,晓得我犀利哥的厉害了吧!
暗暗的自鸣得意了一会儿,王安不再理会他人,蹲下身再次看向朱桂,拍了拍痴呆的小朱肩膀,再次鼓励道:
“豫王殿下,现在你知道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