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孙策收了兵,又马不停蹄地回来攻打秣陵。他亲自来到战壕边,大声劝薛礼投降:“薛礼,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大势已去,你还是早早投降吧,我定不会亏待你。”
可这薛礼压根儿不领情,城上的张英更是坏得很,偷偷地放了一支冷箭,“嗖”的一声,那箭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正好射中孙策左腿。孙策“哎哟”一声,疼得脸色煞白,直接翻身落马。众将一看,心急如焚,赶紧冲上前去,把他救回营里。军医赶紧过来,小心翼翼地拔了箭,又仔细地敷上金疮药。
孙策躺在营帐里,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对众将说道:“咱假装我中箭死了,军中大办丧事,然后拔寨撤退。他们肯定以为我死了,会来追咱们,咱再暗地埋伏奇兵,到时候准能抓住薛礼。”大家一听,觉得这主意确实不错,就照着办。对外宣称孙策死了,全军上下都披麻戴孝,连夜拔寨撤退。
薛礼听说孙策死了,那叫一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夜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城里的军队,张英、陈横也跟着,如饿狼般杀出城来追。
结果,孙策营背后伏兵四起,犹如神兵天降。孙策更是大喊一声:“孙郎在此!”这一嗓子,就像炸雷一般,把敌军吓得屁滚尿流,全都丢了枪刀,“扑通扑通”地跪在地上投降。孙策下令,一个人都不许杀。张英想趁乱逃跑,被眼尖的陈武瞧见,一枪就刺死了。陈横也倒霉透顶,被蒋钦一箭射中,当场毙命。薛礼在乱军之中也没能保住性命,一命呜呼。
这一路上,孙策还不忘招呼老百姓回来继续过日子,安抚民心。解决了薛礼这边的事儿,追兵又追到了泾县,目标直指太史慈。
这太史慈在城里这段时间,又招了两千多精壮的士兵,心里想着一定要给刘繇报仇雪恨。孙策和周瑜得知后,就凑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活捉太史慈。
周瑜沉思片刻后,说道:“咱三面攻城,故意留东门让他跑。离城二十五里的三条路上,都埋下伏兵。等太史慈跑到那儿,肯定人困马乏,到时候就瓮中捉鳖,准能抓住他。”
原来太史慈招来的大部分都是山越的老百姓,不在城里。听说孙策突然来了,根本来不及准备。这边大军很快就把城三面围住了,太史慈带兵往外一冲,就被乱箭射了回来。
当天夜里,陈武带头,穿着短衣,身手敏捷地爬上城,放了把火。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整个夜空。太史慈一看城上火光冲天,知道大事不妙,赶紧上马从东门跑。背后孙策亲自带兵紧追不舍。
太史慈往东门路上跑,后面的追兵追了三十里就不追了。太史慈又跑了五十里,此时的他,人也累得气喘吁吁,马也乏得快走不动了。正走着呢,突然芦苇丛里喊声四起,犹如鬼哭狼嚎一般。太史慈心里暗叫不好,想跑,结果两边绊马索“唰”的一下就出来了,那马躲闪不及,直接被绊倒了,太史慈也被狠狠地甩了出去,当场就被活捉,押到了大寨。
孙策听说太史慈被押来了,兴奋得不得了,亲自快步出营。他先把周围的士兵们都喝退,然后走到太史慈跟前,亲手小心翼翼地给太史慈解开绑绳,还把自己身上的锦袍脱下来,轻轻地给太史慈披上,满脸笑容地把他请进寨里。
太史慈看着孙策,一脸悲壮地说:“我是败军之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孙策赶忙摆摆手,笑着说道:“我早知道你太史慈是个顶天立地的真爷们。刘繇那家伙就是个糊涂蛋,有你这样的大将都不会用,活该他打败仗。”太史慈一听,心里一暖,看着孙策对自己跟亲兄弟似的,一咬牙,就投降了。
孙策见状,高兴得不行,拉着太史慈的手,笑着说道:“还记得神亭那次不?要是当时你抓住我,会杀了我不?”太史慈嘿嘿一笑,挠挠头说:“那可说不准。”孙策也跟着大笑起来:“哈哈,今天起,咱就一起干大事,共创一番大业。”说罢,把太史慈请进营帐,让他坐上座,还吩咐手下好酒好菜招待。
孙策又诚恳地说道:“现在咱是一家人了,你别担心不如意。快教教我以后怎么打天下,我可就指望你出谋划策了。”太史慈谦逊地说:“我这败军之将,能有啥主意,没啥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