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车驶入军工厂的大门时,白墨和千临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地方与军区大院的不同。
高高的围墙,随处可见的哨兵,进出都需要经过严格检查的关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
这里不像是一个生活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高度戒备的堡垒。
工厂的规模也远超她们的想象。
一排排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连接各处的铁轨,以及穿着统一工装、行色匆匆的工人,构成了一幅充满力量感的工业画卷。
她们被安排在工厂家属区的一栋筒子楼里。
虽然依旧是筒子楼,但条件比之前在军区大院的宿舍要好一些,房间稍微宽敞了点,最重要的是,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可以简单做饭的小阳台。
这对注重生活品质的白墨来说,算是个不小的安慰。
“还行,至少不用去公共厕所排队了。”
白墨放下行李,打量着新家,开始动手收拾。
千临则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和远处厂房顶上冒出的滚滚浓烟。
这里的环境,显然不如军区大院那么宜人。
【叮!宿主完成首次军工厂签到。恭喜宿主获得:军工厂常见职业病诊疗手册*1,高纯度医用酒精(小份)*1。】
白墨的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
职业病诊疗手册对她接下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军工厂工人长期接触粉尘、噪音、化学品,职业病发病率肯定不低。
高纯度酒精也是好东西,无论是消毒还是某些特殊处理,都用得上。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姐妹俩就分别去各自的单位报到了。
千临被分到了军工厂技术部下属的一个研究所。
研究所的规模和条件,确实比修理厂那个小小的筹备处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独立的实验楼,各种(虽然在千临看来依然落后,但在这个时代已属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来来往往、神情严谨的技术人员,都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更浓厚的科研氛围。
接待她的是研究所的副所长,姓李,一位看起来很精干的中年人。
李副所长对千临很客气,简单介绍了研究所的情况,然后将她分到了一个由资深工程师王工负责的课题组。
“小千同志,欢迎你加入我们研究所。”
王工是个五十多岁、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工程师,看起来比高工要随和一些,但眼神同样锐利。
“你的情况,厂领导和李副所长都跟我说过了,年轻有为啊!我们现在正在攻关一个新型材料的合成项目,难度不小,你先熟悉一下项目资料,尽快融入进来。”
王工递给她一摞厚厚的资料,上面印着“内部资料,注意保密”的字样。
千临接过资料,翻看了几页,眉头就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个项目涉及的领域,比她之前在修理厂搞的机械加工要深入得多,难度也呈几何级数上升。
而且,资料里提到的很多基础理论和实验数据,在她看来,都存在明显的谬误和不足。
白墨这边,则被分配到了军工厂职工医院。
职工医院的规模不小,科室也算齐全,但整体感觉比军区医院要“糙”一些。
这里的医生护士看起来更忙碌,也更疲惫。
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大部分是穿着工装的工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味和机油味的混合气息。
医院院长亲自接待了白墨,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将她安排在了内科。
内科主任是个经验丰富的女医生,姓张。
张主任对白墨的态度不冷不热,给她安排的工作也都是些常规的、不太起眼的活儿。
“白大夫,你刚来,先熟悉一下我们医院的情况,跟着大家多看看,多学学。”
张主任语气平淡。
白墨能感觉到,无论是研究所还是职工医院,周围的同事们看她们的眼神,都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和距离感。
军工厂的保密意识极强,对于她们这两个“空降”而来,履历又有些“特殊”的年轻人,大家心里难免会有疑虑和观望。
尤其是在研究所,千临能明显感觉到那种无形的压力。
同事们虽然表面客气,但很少主动和她交流技术问题,开会讨论时,也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她的存在。
王工对她还算照顾,但其他组员,尤其是几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年轻技术员,眼神里更是充满了不服气和挑战的意味。
“听说她是从下面修理厂调上来的?”
“嗯,好像是搞了个什么小改进,被领导看中了。”
“修理厂的技术能跟咱们所里比吗?别是走了什么关系吧?”
类似的议论,千临虽然没听到,但能从那些微妙的表情和态度中感受到。
白墨在医院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白墨在军区医院挣下的名声,到这白墨在军区医院练出来的本事,到了这地方
大家伙儿好像不太买账。
张主任说话温吞吞的,没啥热乎气儿。
科室里那些医生护士,都隔着点距离。
有一次,有个工人病号分给她,都安排好了。
结果另一个大夫过来说,“这病复杂,小白刚来,怕是不熟悉。”
就这么,把人接过去了。
姐妹俩晚上回宿舍,坐着,把白天的事儿说了说。
都挺来气,也挺没辙。
“看来啊,走到哪儿都得凭真本事。”白墨揉揉眉心,“明天起,得让他们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