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这也算物归原主。
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而尚书令一般由郎官担任。
刘旦贴心的只归还了兼职,没有归还主业。
否则迁儿的鸡儿又得凉凉。
相比于尚书令,如今的中书令更惨!
刘彻现在是动不动就杀一个中书令玩儿玩儿。
今天可能是因为言语冒犯、明天又可能是因为行为逾矩。
到了后来。
直接懒得找借口。
你今天那只脚先进门?左脚?大胆,拖出去砍了!
反正如今的中书令是绝对的高危职业。
比以前的宰相还危险。
宰相好歹还能当个一两年,如今的中书令,谁当,谁就活不过三个月!
现任的中书令不知是那个倒霉蛋。
他要是听到燕王扒了他的职位,现在应该是在感恩戴德、痛哭流涕!
刘旦换了三个职位。
就属最后一个辅政大臣副手最重要!
是三者中权力最大的。
霍光担任了辅政副手,霍去病自然就降为一般的辅政大臣。
至于弟弟抢了兄长位子这事。
让他们俩兄弟自己回去掰扯吧,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打解决不了的。
如果一顿不够。
那就再来一顿!
反正三个职位,都是身居要职。
三位现任都没有意见,陛下也没有意见,那便算正式敲定了!
随后。
辅政小朝会的新式操作流程正式形成。
一般的政务。
一律先由辅政大臣给出意见,由纸条形式呈现,再由辅政大臣的首脑和副手审阅。
但他们只是给出意见。
剥夺了之前辅政大臣可直接批阅的权力!
这一步骤在明朝有一个名字。
叫票拟!
刘旦的这一改变,比刘彻之前的更彻底!
以前还有宰相时,这类政务,无论大小,都是宰相在自己的府邸处理。
刘彻不立宰相,改用辅政大臣。
等于是把这项权利从宫外,收到了宫内!
但是收的还不彻底。
辅政大臣依旧有很大权力。
一般奏折的审阅、决策还是由辅政大臣一手处理。
但是刘旦这一改。
相当于收回了决策权!
辅政大臣只有审阅权。
随后奏折上报刘旦。
由中书令张让,按照辅政大臣的意见,批红其中不重要的奏折。
就例如某某郡守逛青楼被举报此类事。
而刘旦亲自批注重大奏折。
例如刺史密报、军队调动等事。
这类事不会多。
也不会天天有。
要是这类大事多,那大汉估计就是出问题了。
刘旦这一改,效率顿时提高了不少。
每一方的工作负担都降低了。
原本应该是一天的工作量,堪堪半天就处理完毕。
一群辅政大臣走出宣室殿时。
仍还有些不敢置信!
众人心中都冒出一个疑惑:
“燕王这才刚接触政务,就对政事处理如此熟稔,难道他有神鬼莫测之能?”
没有几十年浸润官场的经历。
是不可能做出这等精妙的政务细化的。
而且不止是细化了流程。
还加强了皇权!
这一群人精,拔一根头发丝儿下来都是空的。
他们早就看出来燕王在收缴他们的权力,从而加强燕王自身的权力。
或者说是在加强皇帝的权力!
不过看出来归看出来。
众人也不敢吱声啊!
没看到殿内的陛下一直眼神微眯,时不时精光乍现嘛。
千万别以为陛下离开龙椅,就不再是陛下了。
反而离开龙椅的陛下。
更危险!
一群辅政大臣心里跟明镜一样。
以前陛下坐的高,看的远。
如今坐的低,难免就会看清他们这些离的近的人!
众人相识一眼,默契的各自离去。
以后谁要是想钻空子。
难喽!
大臣们已经散去。
殿内闲杂人等也被驱赶一空。
宣室殿内只剩下刘彻、刘旦父子。
没了外人在场,刘旦便不敢再放肆了,怕挨揍。
他赶忙把龙椅让了出去,笑着说道:
“父皇,您坐。”
“哼!”
刘彻不咸不淡的哼了一声。
一屁股坐了下去,开始翻看今天的奏折。
先看了刘旦处理的重要事项。
刘彻点了点头。
随后拿起张让批红的那些奏折,看了几份,他不动声色的说道:
“你改的这一套好是好,不过....”
“那个中书令权力是不是太大了?”
刘彻今天默不作声的观察了半天。
起先老三搞的这一套,刘彻还以为是他为了偷懒弄出来的。
可是。
看着看着,刘彻就明白过来。
这是在加强皇权!
当时刘彻差点惊叫出声:
秒啊!
大臣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便能很大程度杜绝臣子做大。
而且这种模式还能加快处理奏折的效率。
不错不错!
相当的好!
还好今天他心血来潮,让老三做了一把龙椅。
不然还没有这等高效流程的问世。
不过刘彻也不是全盘满意。
比如那个中书令的批红权力!
“老三,决策权你分给一个太监,你这是为了偷懒,还是为了偷懒?”
刘旦眨眨眼。
无辜的看着刘彻。
您都知道答案了还问?
“过来。”
刘彻招招手,和善的笑道:
“看朕不打死你!”
呵呵。
刘旦尴尬的笑了笑,往后退了两步。
实践证明,朱瞻基搞出来的太监批红确实好使。
皇帝的工作量大大降低。
只是他这么搞。
刘旦不知道他太爷爷老朱啥态度,反正老刘是发火了!
这个批红权下放太监。
绝对是把双刃剑!
这样做确实可以分化朝臣,但是也培养出来一批权宦!
比如刘瑾、冯保、魏忠贤之流。
一个弄不好,这些权宦就会反噬皇帝自身。
而这一切。
只要皇帝勤勉一些,自己批红奏折。
便能全部避免。
一向勤政的刘彻显然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刘旦这么做就没啥问题了。
一则,他就是个临时工。
这个偷懒的法子也是他临时凑活着用一用。
老刘还活碰乱跳呢,人家才是正牌皇帝。
二则。
张让绝对忠心他,刘旦不用担心养虎为患。
不过这一特殊缘由没有普遍性。
所以刘旦的建议还是:
“父皇,您要是没有绝对信任的太监,儿臣还是不建议您这么干的。”
“哼哼!”
刘彻没好气的冷哼两声。
即使有绝对信任的太监,朕也不会这么干!
况且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