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忙碌,蓝灰色的塑料布在车斗里堆得像座小山。
黑市那几个望风的汉子一脸新奇的看着陈青山三人。
“兄弟,你搞这么多这玩意干啥?你们村莫不是要拿这布盖房?”
陈青山蹲在车尾整理绳结:“盖房?呵,等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陈青山没有过多解释,一是他没有这个功夫,二来,只要塑料大棚搭成,在整个公社肯定又是一桩大新闻,到时候不用说他们也知道。
……
……
回到屯里时,日头已爬过中天。
陈青山从牛车上下来:“大山哥,你去通知大伙吃完饭都扛上竹篾来地头,让带上锤子麻绳,我跟铁蛋先把这些油布抱去田里。”
“好。”
三人分成两路。
没过多久,就有听到消息的村民陆陆续续的围了过来。
沈三爷叼着窝头晃过来,目光在塑料布上转了几圈:“青山,这布薄得跟纸似的,能保暖?”
“三爷您放心就好了。”
陈青山抄起一卷布抖开,“咱搭的这叫双层棚,里头一层打上草苫跟稻草,外头再来一层,中间夹着空气,比穿两层棉袄还暖和!”
他弯腰用木棍在地上画出剖面图。
“木条扎骨架,竹篾当横梁,两层布中间用细竹竿支棱开,风钻不进来,热气跑不了。”
刘绍根扛着一捆木条过来:“咋固定?用钉子还是绳子?”
陈青山朝旁边抬了抬下巴:“麻绳扎!刻凹槽。”
他随手抓起两根竹条演示,指尖翻飞间已扎出个三角支架。
“先立中柱,再搭边架,记住——南边棚顶要陡,北边棚檐要低,日头才能照透整面墙。”
村民们三三两两聚拢,手里攥着锤子、镰刀。
陈青山看人都来的差不多了,一声令下,众人就地忙碌起来。
搭建从中间的大棚开始。
陈青山由于带着伤,在现场踩着梯子指挥。
“中柱再往南挪半尺!对,贴着土墙根!”
六根碗口粗的木柱埋进冻土,顶端用竹梁连成一排,像撑起天地的脊梁。
王老四仰头望着框架,嘟囔:“跟搭戏台子似的。”
第一层塑料布铺得格外小心。
陈青山亲自爬上棚顶做第一个演示,用竹篾将布边固定在木梁上。
“就像我这样,边角压进墙缝里,再浇半勺泥浆!搭完就把稻草啥的铺上去。”
铁蛋在旁边搭手。
众人纷纷效仿,人多力量大,一层结束,第二层框架搭得更快。
当两米高的外层支架立起来时,陈青山心中激动万分。
虽说现在条件有限,许多地方都从轻从简,不过人一多起来,齐心协力,倒真不输什么。
沈三爷看着塑料大棚直乐:“嘿!里三层外三层整得跟鸡窝似的!搁这里头种粮食可真稀奇了。”
暮色漫过田埂时,三栋双层大棚已初具雏形。
陈青山站在棚间过道,望着两层塑料布之间流转的暮色,忽然想起后世农业园里的智能温室。
虽说如今眼前的简陋大棚比不上那些智能温室,但也够解决红松屯的燃眉之急了。
寒风卷着细雪掠过棚顶,他伸手按住晃动的竹梁,指尖触到粗糙的麻绳纹路。
此刻的每一道绳结,都比任何智能系统更让他心安。
“大山哥,把剩下的草帘子抱过来。”
“今晚先盖一层草帘防风,明早再把透光面擦干净,通火道加温。”
众人望着暮色中初具规模的大棚,油布在寒风中簌簌作响,倒真像是三艘即将远航的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