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网

字:
关灯护眼
手机小说网 > 白话三国志 > 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

第200章 王卫二刘傅传(四)

御史大夫郗虑征召刘劭,但郗虑很快被免职,刘劭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来升任秘书郎。黄初年间,他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他奉诏收集《五经》及其他群书,按照类别整理,编撰了《皇览》。明帝即位后,刘劭被外放为陈留太守,他大力推行教化,受到百姓的称赞。后来,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人一起制定法律,编撰了《新律》十八篇,并撰写了《律略论》。他升任散骑常侍。当时有传闻说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授予的燕王称号,有人建议扣留公孙渊的使者,派兵讨伐他。刘劭认为:“过去袁尚兄弟投奔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公孙康斩杀了他们并将首级送回,这是公孙渊家族对朝廷的忠诚表现。而且,这些传闻的真假还无法确定。古代对于边远地区不服从的部落,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轻易出兵,以免劳民伤财。应该给予公孙渊宽恕,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后来,公孙渊果然斩杀了孙权的使者张弥等人,并将首级送回朝廷。刘劭曾经撰写过《赵都赋》,明帝对此大加赞赏,下诏让他撰写《许都赋》和《洛都赋》。当时,朝廷外有战事,内有宫殿建设,刘劭在两篇赋中都进行了讽谏。

青龙年间,吴国围攻合肥。当时,东方的官员和士兵都在休假,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增派中军兵力,并召回休假的将士,等兵力集结后再发起攻击。刘劭认为:“敌军刚刚到达,士气正旺。满宠以少量兵力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如果贸然进攻,不一定能取胜。满宠请求增兵,并没有错。我认为可以先派遣五千步兵和三千精锐骑兵,先出发,沿途宣扬声势,震慑敌军。骑兵到达合肥后,拉开阵型,多设旗帜和鼓号,在城下展示兵力,引诱敌军出城,切断他们的退路,控制他们的粮道。敌军听说大军到来,骑兵切断了他们的后路,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战而退。”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援军到达合肥时,敌军果然撤退了。

当时,皇帝下诏广泛征求贤才。散骑侍郎夏侯惠推荐刘劭说:“我看到散骑常侍刘劭,忠诚深思,通晓各种学问。他所涉及的领域,源远流长。因此,各种人才,无论大小,都从他的学问中吸取共同点并加以借鉴。因此,性格诚实的人佩服他的平和正直,清静的人仰慕他的谦虚退让,文学之士赞赏他的详细严谨,法理之士明白他的条理清晰,有思想的人知道他的深沉坚定,文章之士喜爱他的着论和文辞,制度之士看重他的治理和简化,策谋之士称赞他的明智和洞察力。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评价他的。我多次聆听他的清谈,阅读他的笃论,经过多年的学习,越来越佩服他,认为他是朝廷中罕见的人才。像这样的人,应该辅佐国家大事,为国家出谋划策,与国家共同繁荣,不是世俗之人所能常有的。希望陛下给予他充分的倾听机会,让他在清闲之时,能够畅所欲言,那么他的德行和智慧将会上达天听,光辉日益照耀。”臣松之认为,一般来说,推荐他人时,大多会用过分夸赞的言辞,能保持中立的或许很少。夏侯惠称赞刘劭“谦虚退让”和“明智洞察”,有些言过其实。

在景初年间,刘劭奉命制定了一套官员考核制度,即《都官考课》。他上书说:“官员的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历代以来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制度,导致治理的法则缺失,官员的才能和能力混杂不清。陛下以圣明的远见,痛惜国家纲纪的松弛,通过内省和外诏来推动改革。我深受陛下恩宠,得以承担这一重任,于是制定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还撰写了《说略》一篇。我学识浅薄,实在不足以完美地传达陛下的旨意,确立完善的制度。”他还主张应该制定礼仪和音乐,以改变社会风气,撰写了《乐论》十四篇,但这些制度和着作在他完成之前,明帝去世,因此未能实施。到了正始年间,刘劭致力于讲学,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他一生着述丰富,包括《法论》《人物志》等,总计一百余篇。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光禄勋。他的儿子刘琳继承了他的爵位。与刘劭同时代的东海人缪袭,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着述颇丰,官至尚书、光禄勋。

缪袭的好友仲长统,山阳人,汉末担任尚书郎,但英年早逝。他着有《昌言》,文辞优美,值得一读。缪袭在为《昌言》作序时提到,仲长统字公理,自幼好学,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文辞丰富。他二十多岁时,游历青、徐、并、冀等地,与他交往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素有名望,招揽了许多四方游士。仲长统拜访高干时,高干热情接待,并向他请教世事。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雄心壮志,但却缺乏雄才大略,喜好人才却不能善于选择,这是我为您深感忧虑的。”高干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仲长统的建议。仲长统离开后不久,高干果然失败了。并州和冀州的士人因此更加认可仲长统的见识。大司农常林与仲长统同在上党任职,他认为仲长统性格豪放,敢于直言,不拘小节。每当郡里征召他时,他总是以生病为由拒绝。他言行无常,当时有人甚至认为他有些疯狂。汉帝在许昌时,尚书令荀彧掌管中枢机要,喜好人才,善于发现奇才。他听说了仲长统的名声后,推荐他担任尚书郎。后来,仲长统参与了太祖的军事事务,之后又回到尚书郎的职位。他在延康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多岁。仲长统常常讨论古今世俗的事务,每当他感慨叹息时,就会写成一篇论述,名为《昌言》,共有二十四篇。

散骑常侍、陈留人苏林,博学多才,对古今文字有深入的研究。他在建安年间担任五官将文学,受到礼遇。黄初年间,他担任博士给事中。文帝在《典论》中提到的苏林就是他。他年老后退休在家,朝廷经常派人去探望他,多次给予赏赐。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光禄大夫、京兆人韦诞,字仲将,是太仆韦端的儿子。他有文学才华,擅长撰写辞章。建安年间,他担任郡里的上计吏,被特拜为郎中,后来逐渐升迁为侍中、中书监。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辞去职位,七十五岁在家中去世。最初,邯郸淳、卫觊和韦诞都以书法闻名。卫觊的孙子卫恒撰写了《四体书势》,其中提到:

古文:自秦朝使用篆书,焚烧了先秦的经典,古文因此失传。汉武帝时期,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宅邸,发现了《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经典。当时的人已经不认识古文,称之为“科斗书”。这些古文被汉朝秘藏,很少有人能看到。魏朝初期,能够传承古文的人只有邯郸淳。卫觊临摹了邯郸淳的《尚书》,后来拿给邯郸淳看,邯郸淳却分辨不出。到了正始年间,立了三字石经,逐渐失去了邯郸淳的书法风格。因为“科斗书”的名字,人们开始模仿它的写法。太康元年,汲县的百姓盗掘了魏襄王的墓,发现了十几万字的竹简。对照卫觊的书法,还能看出一些相似之处。

篆书:秦朝时,李斯以篆书闻名,许多山上的铭文和铜人的铭文都是他的作品。汉朝建初年间,扶风人曹喜的篆书与李斯略有不同,但也堪称一绝。邯郸淳师从曹喜,掌握了其精髓。韦诞师从邯郸淳,但未能完全达到他的水平。太和年间,韦诞担任武都太守,因擅长书法被留在朝廷担任侍中。魏朝的宝器铭文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汉朝末年,蔡邕吸收了李斯和曹喜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古今杂形的字体,但在精细和简洁方面不如邯郸淳。

隶书:其相关内容已在武纪中简要提及。又说:“师宜官擅长写大字,邯郸淳擅长写小字。梁鹄认为邯郸淳掌握了次仲的书法技法,然而梁鹄的用笔已经充分发挥了其书法的气势。”

草书:汉朝兴起后出现了草书,但不知其作者是谁。到了章帝时期,齐相杜度以擅长草书着称。后来的崔瑗、崔寔也以草书闻名。杜氏的草书结字较为安稳,但书体略显瘦弱;崔氏的草书笔势很好,但结字稍显疏松。弘农人张伯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进技艺。他家中的衣帛,必定先书写后再漂洗,他在池边学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他下笔必定遵循规范,被称为“怱怱不暇草”,寸纸都不会浪费,至今世人仍然珍视他的作品,韦仲将称他为“草圣”。张伯英的弟弟张文舒,仅次于张伯英。还有姜孟颍、梁孔达、田彦和以及韦仲将等人,都是张伯英的弟子,在世上颇有名气,但都比不上张文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太子妃今天又在演我!从抗战到远征,谁敢反对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红楼:混在锦衣卫里财色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