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文人,还有以下几位才子也值得关注:
邯郸淳,字子叔,是颍川人。《魏略》记载,他还叫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不仅精通文学,还擅长古文字学,包括《苍颉篇》《尔雅》《虫篆》《许氏》等经典着作。在东汉末年的初平年间,他从三辅地区来到荆州避难。后来荆州归附曹操,曹操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特意召见他,对他非常敬重。当时,曹操的长子曹丕(五官将)也在招揽英才,早就听说过邯郸淳的名声,想让他担任文学官。然而,曹植(临菑侯)也看中了邯郸淳。曹操最终决定把邯郸淳派给曹植。
曹植得到邯郸淳后非常高兴,邀请他入座,但一开始并没有和他交谈。当时天气炎热,曹植先是让人取水给自己洗澡,然后涂上香粉,接着解开头发,露出上身,跳起了胡人的舞蹈,还表演了五椎锻(一种杂技)、跳丸、击剑等技艺,并背诵了几千字的滑稽小说。表演结束后,曹植问邯郸淳:“你觉得我怎么样?”之后,他才整理好衣冠,和邯郸淳讨论起天地万物的起源、万物的区别、从远古伏羲时代以来的圣贤名臣和烈士的优劣,接着又谈论了古今文章、赋、诔的优劣,以及为官从政的先后顺序,最后讨论了军事战略。曹植还命令人摆上酒菜,宴请邯郸淳。在场的人都被曹植的才华所折服,无人能与他匹敌。
邯郸淳回去后,对他的朋友们赞叹曹植的才华,称他为“天人”。当时曹操还没有立太子,曹植的才华让曹操对他颇为青睐,邯郸淳也多次称赞曹植的才能。这引起了曹丕的不满。后来,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邯郸淳被任命为博士给事中。他写了一篇长达千余字的《投壶赋》献给文帝曹丕,曹丕认为写得很出色,赏赐了他一千匹帛。
繁钦,字休伯,是汝南人。《典略》记载,他以文才和机智善辩在汝南、颍川一带很有名气。他擅长撰写书信、诗赋,文笔华丽。他写给太子曹丕的书信中,常常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华丽的辞藻,深受曹丕喜爱。繁钦曾担任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去世。
路粹,字文蔚,是陈留人。《典略》记载,他年轻时曾向蔡邕学习。初平年间,他跟随汉献帝来到三辅地区。建安初年,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京兆人严像一起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严像因文武双全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路粹则担任军谋祭酒,和陈琳、阮瑀等人一起负责撰写文书。后来,孔融因事被曹操追究,曹操让路粹起草奏章,列举孔融的罪状。路粹在奏章中提到孔融在北海时招兵买马,企图谋反,还说孔融在朝中不遵守礼仪,与祢衡等人交往放荡不羁。奏章写得辞藻华丽,逻辑严密,让孔融最终被处死。孔融死后,人们读到路粹的奏章,无不佩服他的文才,但也畏惧他的笔力。建安十九年,路粹被任命为秘书令,随军前往汉中,因违反禁令私自购买驴子而被处死。太子曹丕和他关系很好,听说他死讯后非常惋惜。曹丕即位后,特意重用路粹的儿子。鱼豢曾说,回顾历史,鲁连、邹阳等人以雄辩着称,是当时的文坛俊杰。而王粲、繁钦、阮瑀、陈琳、路粹等人的文采也不逊色于古人,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罢了。他还奇怪这些人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更高的重用,于是去问大鸿胪卿韦仲将。韦仲将说:“王粲过于肥胖,缺乏风度;繁钦行为放荡,没有规矩;阮瑀身体虚弱;陈琳性格粗疏;路粹性格急躁。这些缺点让他们无法得到更高的重用。不过,君子不会对一个人求全责备。就像朱漆一样,虽然没有坚固的木料支撑,但它的光泽依然很壮观。”
除了上述七人之外,还有沛国的丁仪、丁廙,弘农的杨修,河内郡的荀纬等人,也都很有文采,但不在“建安七子”的行列。丁仪、丁廙、杨修的事迹在《陈思王传》中有记载。《荀勖文章叙录》记载,荀纬字公高,年轻时就喜欢文学。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军谋掾、魏太子庶子,后来升任散骑常侍、越骑校尉,四十二岁时在黄初四年去世。
应玚的弟弟应璩,以及应璩的儿子应贞,都以擅长写文章而闻名。应璩的官职升到了侍中。应贞在咸熙年间(曹魏末年)担任相国军事参谋。《文章叙录》记载,应璩字休琏,他学问渊博,喜欢写文章,尤其擅长撰写书信和奏章。在魏明帝和魏文帝时期,他历任散骑常侍等官职。齐王曹芳即位后,应璩逐渐升任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曹爽掌握大权,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应璩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这首诗虽然语言诙谐,但内容却切中时弊,被当时的人们广泛传颂。后来,应璩又担任侍中,负责管理着作。他在嘉平四年去世,被追赠卫尉的称号。应璩的儿子应贞,字吉甫,从小就以才华横溢而闻名,擅长辩论。正始年间,夏侯玄权势显赫,应贞曾在夏侯玄的宴会上即兴创作了一首五言诗,夏侯玄非常欣赏这首诗。应贞后来考取了高第,历任显要职位。晋武帝司马炎担任抚军大将军时,应贞担任他的军事参谋。晋朝建立后,应贞升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他还凭借自己的儒学知识,与太尉荀顗一起修订新的礼仪制度,但这项工作还没完成他就去世了。应贞在泰始五年去世。应贞的弟弟应纯,应纯的儿子应绍,在永嘉年间担任黄门侍郎,后来被司马越杀害。应纯的弟弟应秀,他的儿子应詹后来担任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阮瑀的儿子阮籍,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行为洒脱,追求简朴的生活,以庄子的思想为榜样。他最终担任了步兵校尉。《魏氏春秋》记载,阮籍性格旷达,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他非常孝顺,虽然在守丧期间没有完全按照常规礼仪行事,但悲痛欲绝,几乎毁坏了身体。兖州刺史王昶曾邀请他见面,但一整天都没有和他说上话。王昶感叹他的才华,觉得自己无法真正了解他。太尉蒋济听说后,征召他为属官,后来他又担任了尚书郎、曹爽的参军。因为生病,他辞官回乡。一年多后,曹爽被诛杀,太傅司马懿和大将军司马师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后来,朝廷因为他的名声很高,想给他一个更高的职位,但阮籍认为世道混乱,只求一份俸禄而已。他听说步兵校尉这个职位空缺,而且那个营里的厨房有很多美酒,酿酒的人也很厉害,于是他主动要求担任这个职位。此后,他整天沉溺于美酒之中,醉醺醺的,对世事漠不关心。他曾经登上广武山,眺望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感叹道:“当时如果没有真正的英才,怎么会让那些无名小卒成就大名呢?”他常常独自驾车出行,不走寻常路,当车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方时,他就恸哭一场然后返回。阮籍年轻时曾游历苏门山,山上有一位隐士,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只有几斛竹子和一个臼杵。阮籍和他谈论远古无为而治的道理,以及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但那位隐士似乎并不在意。于是,阮籍对着他长啸一声,声音清亮悠远。隐士听后微微一笑。阮籍下山后,隐士也跟着长啸一声,声音如同鸾凤之音。从此,阮籍借苏门先生的论调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他唱道:“太阳从不周山的西边落下,月亮从丹渊中升起,太阳的光辉被遮蔽,月亮的光芒取代了它。月亮的光芒只是暂时的,太阳还会重新升起。富贵只在一瞬间,贫贱又何必永远呢?”他又感叹道:“天地崩解,六合分开,星辰陨落,日月消亡,我乘风而上,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阮籍从不议论别人的过错,但他那种超脱世俗的气质,让那些讲究礼法的人,比如何曾,对他非常痛恨。不过,大将军司马昭一直保护他,他最终得以寿终正寝。阮籍的儿子阮浑,字长成。据《世语》记载,阮浑性格闲适淡泊,欲望很少,在京城很有名气,担任过太子庶子,但早年就去世了。
当时,还有一位谯郡人嵇康,他的文采壮丽,喜欢研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人崇尚奇特,有侠义精神。到了景元年间,他因为某些事情被处死。
嵇康,字叔夜。根据《嵇氏谱》记载,嵇康的父亲嵇昭,字子远,曾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他的哥哥嵇喜,字公穆,后来成为晋朝的扬州刺史和宗正。嵇喜为嵇康作传,称嵇康家族世代研习儒学,他从小就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高傲任性,从不追求名誉,为人宽厚大度。他学习从不依赖老师,却博学多闻。长大后,他喜欢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性格恬静无欲。他喜欢服用养生的药物,曾亲自采集名贵的药材。他擅长写文章和论文,喜欢弹琴、吟诗,自得其乐。他认为神仙是自然赋予的,而不是靠积累学问得来的。通过合理调养,人可以尽享天年,像安期生、彭祖这样的人,是可以追求到的。嵇康为此写了《养生篇》。他深知过于关注自身利益会丧失本性,而追求过多的人必然会失去本性。他超脱世俗,远离尘世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他还收集了上古以来圣贤、隐士、遁世者的故事,为他们作传作赞,从混沌初开到管宁时代,共一百一十九人。他试图从宇宙中寻找这些人的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因此,世人很难用常理来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