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县小刘庄,离铜柏山不远。村庄不大20多户人家,全村都姓刘,全村都沾亲带故的。
昏黄的油灯下、村子各家当家人来到刘大爷家里商议对策。刘大爷70多岁,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年轻时也走南闯北过。在村中属于文化最高,威望最高、辈份最大的老人了。村里各家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商议。
如今他们在一起商议的主题是逃荒,自民国30年开始雨水就非常少,5、6月份夏收粮食减产3成,秋收又减产4成,上交公粮一两没少。如今正月才刚刚过去,各家粮食就快要见底了。大家聚在一起商议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刘大爷也在叹气,去年种下的冬小麦,两个多月了,因为连续干旱,麦田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这还是村民担水保下的。
刘大爷陷入了回忆,这一辈子经历的苦难太多,水灾、旱灾、蝗灾、兵灾哪一样都没落下,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旱灾。光绪二年大旱那时他才8岁,但已经能记事了,在那场早灾中,自己的爷、奶被活活饿死了,两个姐姐被卖掉了,今生再未相见。民国九年大旱,自己的老爹被饿死了,自己的婆娘也饿死了。难道自己快要到了入土的年纪,还要经历一遍这样的痛苦。
老人想起自己的老爹、婆娘,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命一点点的流逝,老人眼中含起了泪水。老爹、婆娘是为了他和他们的儿女子孙能活下来,活活把自己饿死的。自己的老爹、婆娘死时,完全是皮包骨,抱在怀里都是轻飘飘的。被活活饿死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刘大爷觉得那还不如被枪打死、被刀砍死,被水淹死,那样还痛快。
如今眼见着又要断粮了,老天爷若再不开眼,夏收再减收成,恐怕全村都要逃荒了。屋里的人七嘴八舌议论着,有人主张去南阳、有人主张去洛阳讨生活。慢慢的议论声小了下来,大家都望着刘大爷,希望他能拿个主意。 刘大爷看着这些小辈,知道自己要下决断了。
刘大爷道:"麦苗还需要人担水灌溉,我们不可能走远,外面也是兵荒马乱的。俗话靠山吃山,我们还是进桐柏山碰一碰运气吧。"
老人至始至终他都没想过去找国府救济,国府催粮时恶劣态度,让他从来没想过国府还能帮助他们。
翌日一大早,一群老弱妇孺在五六个后生的带领下往南沿着一条小溪流进入桐柏山,后生们手中有二支老掉刀的老套筒、几把砍刀、弓箭。他们这是准备深入铜柏山,去寻找一些野菜、山药、竹笋等,运气好的话看看能不能打到一些猎物。
一行人边走边搜寻,只要是能吃的都一古脑都塞进蓝子娄子里。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深入了山林,他们发现山里居然出现了不少山塘。他们幸运的发现了一片竹林,大家兴高采烈地挖笋来。
外围警戒的后生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被十几支枪顶住了脑袋。后生们脑色苍白,心道:"可千万不要是土匪啊!"
竹林中的老弱妇孺也发现不对劲,惊慌中一片哭闹声响起。来人卸掉后生们的武器弹药,领头的吩咐同伴放下枪口,招呼道:"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新四军。我们不会伤害你们。”
老弱妇孺好不容易平静了下来,年轻一些的女人还往人群里面缩。领头的也装作没看见。
后生中有人道:"老总,我们是北边小刘庄的,庄里粮食快断顿了,大家就是想进山挖些野莱、山药等补充一些粮。我们无意冒犯大军。"
领头的看了看这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百姓,叹了口气:"乡亲们,不要害怕,我就是隔壁确山人,我叫张新生,我们新四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当年红军。你们拿上东西,跟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