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呼啸,林海阳裹紧外套,站在隔离点外,望着远处城市零星的灯光。他知道,这场战役还远未结束。
第二天清晨,他回到办公室,桌上摆着一份来自省疾控中心的报告。病毒变异的可能性被提及,这意味着现有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再适用。他沉思片刻,拿起电话:“联系金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我要见温教授。”
几个小时后,他驱车前往金城大学,与那里的科研团队见面。会议室里,几位专家面色凝重,数据图表在屏幕上闪烁,显示出病毒传播速度和变异趋势。
“我们现在掌握的样本有限。”一位中年教授推了推眼镜,“如果能拿到更多本地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或许能找到突破口。”
林海阳点头:“我会协调疾控中心,尽快提供完整数据。”
会议持续到中午,林海阳一边吃饭,一边翻看资料。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奕发来的消息:“隔离点运行正常,但物资储备紧张,尤其是防护服和检测试剂。”
他回了一个“收到”,随即拨通了市工信局负责人的电话:“我需要一批紧急调拨的医疗物资,明天必须到位。”
对方迟疑了一下:“林市长,现在全省都在抢货,我们这边……”
“我知道困难。”林海阳语气坚定,“但这批物资关系到一线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不能等。”
挂断电话后,他走出会议室,看到几位年轻科研人员正围在一起讨论什么。他走近听了几句,发现他们在争论一个关于病毒蛋白结合的新思路。
“你们这个想法不错。”林海阳插话,“有没有做过实验验证?”
一名戴眼镜的年轻人抬起头:“我们想做,但缺关键试剂。”
“试剂的问题,我来解决。”林海阳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继续完善方案,我去给你们争取资源。”
下午,他召集了多个部门负责人开会。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清楚,这次疫情不仅考验基层治理能力,也对科研攻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们的检测能力、治疗手段都依赖已有经验。”林海阳开门见山,“但如果病毒变异,我们就得重新开始。所以,科研必须走在前面。”
有人提出质疑:“可现在资源紧张,优先保障临床救治才是重点。”
林海阳目光一沉:“没有科研支持,临床救治也会陷入被动。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
最终,在他的推动下,市政府决定拨款五百万元用于科研专项,并从外地紧急调拨一批高端实验设备。同时,疾控中心加快了样本采集和分析进度,确保科研团队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林海阳频繁往返于医院、疾控中心和实验室之间。他亲自参与了几次实验流程优化,甚至在实验室待到了深夜。
某天晚上,他刚走出实验室,就接到疾控中心的电话:“林市长,我们发现了新的病毒序列,疑似变异株。”
他心头一震:“马上送样到实验室。”
凌晨两点,他再次回到金城大学,看着显微镜下的数据,眉头紧锁。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比对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这种变异株的传播力更强,且对现有抗体的中和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