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自然也少不了抱怨。许多士卒觉得,上阵杀敌靠的是勇气和技艺,这般枯燥的跑跳有何用处?元直再次发挥了他的口才,他告诉士卒们:“两军对垒,胜负往往取决于谁能坚持到最后。强健的体魄,便是你们在战场上活下来、战胜敌人的本钱!跑得更快,追得上敌人,也跑得脱危险;力气更大,挥刀更有力,格挡更稳固。这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将来少流一滴血!”
渐渐地,士卒们也体会到了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感觉自己的气力、耐力都有所增长,队列行进时也轻松了不少。抱怨声少了,训练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
在纪律、队列、体能都有了初步改善之后,我开始尝试引入最基础的小队协同演练。以五人、十人为单位,练习简单的攻防配合。如前排持盾掩护,后排长矛攒刺;交替前进,互相支援;遭遇突袭时如何快速结成小型圆阵自保等等。
这些演练,对士卒的默契和反应速度要求更高。初期自然是错误百出,顾此失彼。但我并不急于求成,只是让基层军官带领他们反复操练,熟悉基本的配合模式。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种强调小范围协同作战的理念,终将深入人心,极大地提升军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
这段时间,我几乎每日都会亲临校场,有时在高台上与关将军一同督察军纪,有时则走入队列中,仔细观察士卒们的训练情况。元直则更多地扮演着“润滑剂”和“解释者”的角色,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确保新法的顺利推行。
站在高台上,俯瞰着下方渐渐变得整齐划一、充满力量感的队列,听着那一声声洪亮而有节奏的口号,看着士卒们挥洒汗水、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军容,正在悄然改变。纪律性,正在逐步增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严谨、更具效率的气象,开始在这支军队中慢慢酝酿。
当然,我的目光,并不仅仅停留在整体的进步上。
在观察训练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那些在严苛的纪律下依旧保持专注、在枯燥的队列中仍然一丝不苟、在体能训练中展现出过人耐力、在小队协同中反应迅速、头脑灵活的士卒。
这些人,往往不一定是武艺最高强的,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服从性、坚韧、以及潜在的智慧,却是我更为看重的品质。他们是未来执行更复杂战术、掌握更先进武器的理想人选。
每当发现这样的苗子,我都会不动声色地记下他们的名字、所属部队和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会通过隐秘的渠道,传递给锦瑟(貂蝉),由玄镜台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和暗中观察。
他们,将是我未来扩充私人卫队、组建核心技术部队的预备役。刘备的军队在明处进行着公开的改革,而我自己的力量,则在暗处悄然积蓄。这种双轨并行,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看着校场上那渐渐成型的军容,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一步,我们走得还算扎实。令行禁止,军容初整,这为后续更复杂的战术训练,以及我那些秘密武器的最终亮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直走到我身边,望着下方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子明,初见成效了。”
我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是啊,元直。但这还远远不够。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我们的强军之路,才刚刚开始。而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第一批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