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理解他的犹豫。这不仅仅是选择投效谁的问题,更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赌上自己后半生的前途和理想。
他看到了刘备的仁德与名望,但也看到了刘备目前的困顿和局限;他听到了我的坦诚与抱负,感受到了我对他的重视,但也必然掂量着我这个看似前途未卜的“少主”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良久,良久。
徐庶终于缓缓抬起头,看向我的目光,已经不再是犹豫和挣扎,而是带着一种决断后的清明和锐利。
“子明,”他开口了,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你刚才所言,石破天惊,元直……闻所未闻。”
我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你竟敢……在我面前,如此剖析你与主公(刘备)的关系,坦陈你个人的野望……这份胆魄,这份坦诚,当世罕见!”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似是赞赏,又似是警惕。
“但,也正是这份坦诚,这份将自己置于险地的信任,让元直……看到了你的不同凡响之处。”他话锋一转,“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口蜜腹剑、志大才疏之辈。如子明这般,身处绝境,却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手段务实,且……拥有如此长远目光和独立意志之人,实乃生平仅见!”
他顿了顿,似乎在最后确认自己的心意,然后,目光坚定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道:“刘备主公,仁德布于四海,乃汉室之胄,确是一面值得高举的旗帜。若能辅佐他成就大业,自是美事。然……”
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元直以为,主公之仁,或失之于宽,临事或少决断;而子明你……虽看似年轻,却深谋远虑,刚柔并济,更难得的是,你似乎……掌握着某种我看之不透、却又感觉极其强大的力量和方向。”(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但我绝不能承认!)
“你刚才说,需要一位能‘看透你心中沟壑,明白你长远打算’的知己与导师……元直不才,未必能完全看透,但,我愿一试!”
听到这里,我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巨大的喜悦如同暖流般涌遍全身!
“最重要的是,”徐庶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无比郑重,“你我相识于少年,知根知底。你今日以国士待我,剖心相邀,这份情谊,这份信任,元直……没齿难忘!”
他猛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然后,对着我,深深地、郑重地躬身一揖!
“徐庶,字元直,愿从今日起,奉子明为主公!效犬马之劳,殚精竭虑,以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并非是对刘备的效忠,而是对我陆昭个人的、明确无误的君臣之誓!
我连忙起身,双手将他扶起,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元直!快快请起!得君相助,乃陆昭之幸,更是天下苍生之幸!何敢当此大礼!”
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臂,感受着他手上传来的坚定力量,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地。困扰我许久的智囊匮乏问题,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而且,是以一种完全符合我核心利益和长远规划的方式!
徐庶起身,看着我,眼中也充满了释然和一种找到归宿的坚定:“主公放心。元直明白,眼下形势,我等仍需在刘豫州(刘备)麾下行事。我会恪守本分,对外,我便是刘豫州新得之谋士单福;对内,我只奉主公一人号令,所有谋划,皆以主公之意为先。”
“好!好!好!”我连说三个“好”字,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有元直此诺,我再无后顾之忧!从今往后,你我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当同心戮力,共创大业!”
窗外的阳光,不知何时已经穿透了云层,一缕金色的光芒透过窗棂,正好照在我们紧握的双手之上,仿佛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
剖心相邀,终得国士。
这间陋室之中,定下的不仅仅是君臣之义,更是我陆昭未来事业版图上,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