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春雨格外绵长。
林则徐站在福州城头,望着远处海面上若隐若现的桅杆,眉头紧锁。
他刚接到密报,英吉利国已派战舰三艘,携带最新式火炮,意图试探我东南海防。
"大人,英舰已驶入闽江口。"亲兵单膝跪地,递上一封火漆信函。
林则徐展开信纸,只见上面画着奇特的仪器图样,旁注"测距仪"三字。他冷笑一声:
"他们以为凭几件洋玩意儿就能丈量我大清疆土?"
此时,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年轻人匆匆赶来,正是林则徐的幕僚魏源之子魏承志。
他手中紧握一卷图纸:
"恩师,学生以为,英人此举不止于试探。"
"哦?有何见解?"林则徐转身问道。
魏承志展开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经纬度与地形:
"英人用的是新式测绘术,结合天文观测与火炮射程,能精准测算距离。若任其发展,不出十年,我大清山川河流尽在其掌握之中。"
林则徐目光如炬:
"所以,我们需先发制人。"
三个月后,广州城外,一座临时搭建的观测台拔地而起。
林则徐亲自主持"天地测量局",召集民间能工巧匠与精通历算的学者,准备以传统天文测量结合西方技术,重新丈量帝国疆域。
魏承志站在观测台前,手持自制的六分仪,对准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恒星。
他身旁,一位老匠人正调整着特制铜炮的角度。
"按《周髀算经》记载,勾股测天,以影定方。"老匠人低声道,"只是这西洋火炮,威力太大,需小心调试。"
林则徐走到二人身旁: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靠的是罗盘与星象。今日我们既有古法传承,又有西学新知,何惧洋人窥探?"
他指向远处连绵山脉:
"我们要用火炮校准距离,用天文定位疆界,绘制一幅前所未有的《大清全图》。"
同年秋,长江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