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的徐州战线上战斗断断续续持续到了1914年12月底,在12月中旬时,明军终于是在巨炮的支援下闯进了宿迁城不过这其中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炮击并无法彻底摧毁宿迁城内残存的清军,另一方面明军需要在宿迁城西部防备徐州城内的清军支援。
自新编第八十八师被调往后方后,第四十三步兵师以及第五半步兵师接过了新编的八十八师的任务成为了宿迁城的主攻手,在付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之后,这两个师也终于是宿迁城赶在1915年之前从清军的手中吃了下来。
宿迁城内的战斗仍在继续,但至少明军终于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跟。
12月29日,最后一个在宿迁城内的清军宣布投降。这代表着明军最高指挥部在战争前的战争计划在正面战场勉强达成。
而在西面战场呢?
自临县惨案以后,明军便将大量的装甲力量都投放到了西面战场上。即是因为西面相较于正面来说土地没那么泥泞更适合装甲力量的使用,虽然丘陵多,但至少能跑得开。更是因为在这儿清军明显没有向正面战场那样丧心病狂,清军在这儿还希望反攻所以他们没有炸毁铁路线,明军的补给线通畅得让人不敢相信。
在12月13日,明军再次夺回了临县,只不过这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太原而是太原北方向上的忻州。忻州素有 “晋北锁钥” 之称,其北有勾注山、陉岭、云中山、管涔山脉等天然屏障,以及河曲、保德、偏关沿黄河峡谷,拿下了这儿蒙八旗将被困死在草原之上,太原也将是明军的掌中之物。
随着明军在西线的推进,战争的残酷性愈发显露无遗。临县的阴霾虽已散去,但那场惨案留下的伤痕依旧深刻地烙印在每个士兵心中。12月23日明军开始在忻州一带展开了作战,其目的便是利用装甲力量一举拿下忻州围困太原。
然而一场大雪的到来打破了一切。
清军依靠的黄河最终还是出了问题——黄河冻住了,其厚度甚至能跑马。但寒冷的天气也给明军带来了麻烦,坦克内部的油被冻住了,即便是明军赖以空中力量也因为天气因素而减少了近一半的班次,于是明清两边在西线战场回到了正面战场那样的堑壕战。
明军的士兵们蜷缩在冻土挖出的战壕里,呵出的白雾在胡须上结成霜。
对面的清军也不好受,他们的蒙古马在雪地里刨食,啃着冻硬的草根,马腹瘦得能看见肋骨。士兵们裹着抢来的棉被当军大衣,脚上的布鞋早被雪水浸透,冻疮溃烂的脚趾在黑夜里发出腐肉的臭味。
与清军相比,最起码明军能依靠补给线获得来自后方的煤炭、食物和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