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太太,到现在还是没搞清楚贾家为何被这般打压。
“不行,不行,林妹妹不能嫁贾芸!”
宝玉脸色瞬间苍白,接着又是涨的通红。
他急了,甚至无视眼前诸多宦官和锦绣织成的诰命圣旨,忍不住高呼起来。
“闭嘴!”
贾政怒喝出声,不令宝玉再说。
贾赦阴笑起来,宝玉这般行事,简直是疯狂,这可是给贾家招祸,最不济也是丢人现眼了。
大家族子弟,不能给家族增光,但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胡闹。
“痴儿,莫说了。”
贾母伸手要去搂宝玉,她一时不忍斥责,毕竟对宝玉来说真是难以接受。
到此时,贾母连黛玉也不喜了。
横眉看过去,黛玉居然并不反感,也不曾流露震惊,疑惑,反感等负面情绪。
相反,黛玉脸颊微红,但躬身一礼,显然是直接同意天子赐婚,算是当众接旨了。
“这玉儿,枉我对她这般好。”
好或不好,黛玉心中有数。
婚姻大事,强配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
结果这安排还失败了,黛玉只能郁郁而终。
还有平时贾母也顾不上小事,黛玉遭遇排挤,冷眼,风言风语等事,贾母哪管的过来。
这等慈爱,也有限的很。
当然,黛玉心中还是感激的。
母亲亡故,外祖母毕竟是真心疼她,这一层黛玉不会忘记。
但不会因为这点感恩亲情,就放弃自己的终身幸福。
贾芸是人才,更要紧的是有一颗仁心,从任何一方面来看都是良配。
黛玉岂肯放弃?
原本对自己未来婚事极为迷茫,只知道不愿与宝玉结亲,现在天降喜事,黛玉没有当众喜上眉梢,浅笑出声,已经算是极为矜持了。
宝玉此时也看到了。
一时心如死灰。
他一直以为林妹妹和自己才是天作之合,未来肯定是要结亲的。
冬围炉赋诗,夏游园,春踏青,秋扫落叶,举案齐眉,何其幸福。
还有诸姐妹,肯定要常相往来,最好姐妹不出嫁,永远住一起。
还有诸多丫鬟,也是要常伴左右,一个也不放走。
现在这美梦如肥皂泡一样,被人轻轻一戳就破了。
宝玉此时眼中满是疯狂之色,是因为他发觉自己毫无能力,既留不住黛玉,也保不住任何他想要的人。
贾母,贾政,王夫人……所有人都能随意左右他的人生。
这怪谁来?
漫说进士,现在宝玉能中个秀才,有考举人和进士的潜力,他的家族地位都大为不同。
甚至王夫人也会考虑宝玉的情感和前途,而不是要强行为了自己的情绪为难宝玉。
现在一切都晚了。
只是宝玉如何肯放弃,他思来忖去,对着已经一脸不悦之色的戴权道:“请戴公公回奏陛下,贾芸和林姑娘辈份不对,林姑娘比他长一辈!”
“废话。”戴权觉得贾家这帮子真是疯子,怪不得皇帝极端不喜欢他们,当下拂袖斥道:“无知小儿,贾芸和你们这一支都出五服了,何况林姑娘是外姓人,根本不算在内,胡说八道不知所云!”
贾芸这一辈和贾家荣国一脉就算出了五服。
还是族亲,但也可以不算一家人。
就算嫡脉造反举族族诛也诛不到贾芸,因为出五服就不算法律意义上的同族。
“哈哈哈,都是假的,衔玉而生,富贵公子,人人疼怜,都是假的……”
宝玉一切幻想破碎,形若疯狂。
一边顾不得袭人等人上前阻拦,一边扯下玉来。
“老太太是假的,太太是假的,连林妹妹也是假的……”
宝玉咆哮着,将手中玉重重摔落在地,砸的粉碎。
若此前,他扯玉时就有无数人上前阻拦。
可现在也就是袭人几个,别的都在一旁冷眼看着。
所有人都如在梦中。
一切都变了。
贾家嫡脉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又似乎有了天大的变化。
看着眼前一切,薛姨妈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的儿……”薛姨妈对宝钗轻声道:“贾家两府肯定是不行了,此后一切都应在贾芸身上,此人将来不能封公也是侯,按制,伯有一夫人,一名侧夫人,我看,咱们请人上门做媒,林姑娘是夫人,你委屈一下,当个侧夫人吧?”
侧夫人也是诰命,也被朝廷承认,还有品阶。
这和当妾是两码事。
宝钗也体会到了面红过耳的感觉,心如小鹿乱撞。
半晌过后,才低声道:“一切依娘所言,女儿并无主见。”
薛姨妈面露满意微笑,这女儿向来懂事。
要不是自己耽搁了……
算了,侧夫人也好,侧夫人也是夫人!
薛姨妈对眼前一切突然失去一切兴趣,又道:“这两天叫人去打扫,咱们还是住自己家去吧。”
黛玉一走,湘云也不常住,宝玉癫狂,宝钗也是对荣国府毫无兴致,当下也是点头答应下来。
……
隆正四年春,贾芸与黛玉,宝钗成亲之后,带上万车马,会同前方数十万民夫,开始修筑大宁卫城。
隆正四年秋,北虏三十万骑来犯大宁。
好在一卫城,十一军堡,七十多军台,三百余墩堡修筑完成。
且有四万六千驻军分驻各城守备。
贾芸急召境内所有丁壮编组为团练,其中多半是车行的车夫和伙计。
团练之事,上奏朝廷,并无人反对。
戍边之臣,原就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要是贾芸这点权力也没有,这个兵马使他没法干。
至隆正五年,留驻蓟镇兵马损失近半,贾芸一边上奏朝廷补充,一边扩充团练。
与此同时,东虏叩关,西边的北虏开始攻击宣,大,榆,甘等各镇。
朝廷无法全面补充,还好钱粮充足,虽忙不乱。
年尾时,贾珍诸多不法事发,宁国一脉被抄家,贾珍,贾蓉父子并尤氏,可卿等流放至大宁。
贾芸纳秦可卿为妾侍。
隆正六年,大宁卫扩军至七万人,同时秋初,北虏二十万骑来犯,此次大宁卫几无损失。
同年,贾芸封侯。
多出一个侧夫人名义,贾芸给了宝琴。
薛家靠的更紧,商行分号开遍大宁。
隆正七年,大宁升为镇,贾芸为节度使。
八年,贾芸上奏,请复松嫩平原,将防线推到大兴安岭。
否则关外之地虏骑想来就来,想走便走。
隆正帝此时焦头烂额。
对内,考成法,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天下骚然。
同时在西南推改土归流,朝廷二十万大军去平定叛乱土司。
西北战事不利,诸镇惨败,损失兵将十万人以上。
隆正帝对内铁腕,对政务娴熟,然兵略非其所长。
贾芸所奏留中。
十年,东虏,北虏挟大且之威,再次集兵数十万同时攻大宁镇,辽镇,蓟镇,宣镇,大同镇等诸镇。
大宁镇斩敌首过万,获全胜,其余各镇胜负各半。
十一年,令贾芸北上,复前明奴儿干都司旧地。
十三年,贾芸上奏,尽复当年失土,所复之土,设七府,十一州,一百余县,设三镇驻守。
同年,隆正帝驾崩,新帝即位,召贾芸还京。
贾芸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
说两句,本书前后失衡,没做好全局规划,详略失当,导致成绩一路下滑,完本吧。
反思一下开新书,希望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