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一直都是相当低的,似乎除了商人以外,就没比工人地位低的了。
而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对于这,朱杞不得不吐槽老朱这一些列操作,比如严苛的户籍制度。
洪武二年颁布了一条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者诸色户,许各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之罪,仍从原籍!”
这从制度上确立了工匠世代为匠不得改业,亦断绝了工匠通过包含科举入仕在内的一切脱籍的途径。
朱杞看向黄兴元,叹了口气问道,“他们这些普通的工匠具体是如何,待遇又是怎么样的?”
瞥了一眼从他身边走过的一群人,朱杞看着黄兴元说道,“不准说谎,必须说实话。”
“殿下,我们工匠分为住坐匠和轮班匠两种。”黄兴元看着朱杞,弱弱的说道,“住坐匠常驻京师,每月上工十日。轮班匠按距离京师的远近编为班次,每三年一班更番赴京,每次上工三月。”
“至……至于待遇的话,工匠做工属于义务,没有任何报酬……”
“停停停!”黄兴元话还没说完,就被朱杞直接打断,“你说啥?没有任何报酬?”
黄兴元摇了摇头,但看了眼朱杞,又点了点头。
“不是,这啥意思?”朱杞看着黄兴元这又是摇头又是点头的,整个人也懵了。
“也……也不是没有报酬,工匠在上工期间能领取一定的月粮和直米。”
“这TM也叫报酬?”
朱杞眼睛瞪得老大,十分无语的说道。
这根本就是连一点薪水都没有,所谓月粮和直米不过是让工匠不至于饿死而已。
“本王最后一问,那轮班匠往返如何?”朱杞抱着最后的一丝幻想,问道。
“回殿下,盘费一应自己承担。”
“靠,怪不得。”
朱杞扶额,忍不住的翻白眼,“这也难怪,工匠跑得比兵都多。”
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匠人是很重要的,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可惜,古代社会基本没人能意识到。
人们重视工匠制作出来的东西,而负责制作的工匠得不到重视。
完全本末倒置,这肯定不得行啊!
“殿下,我们接下来去干什么?”后面的王成开口问道,因为朱杞在这发呆挺久的了。
“回府,研究一下具体方案。”
几天后
朱杞来到了军械局下面的兵器工坊,见到了工部尚书薛祥。
“赵王殿下,您来工部这边是为了什么?”
薛祥看着朱杞,低声问道。
“火器改良、升级,军械改良、升级。”
朱杞淡淡地说道,“或许在你们看来,大明的军械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在我看来,这些军械装备,还远远不达标。”
朱杞瞥了眼薛祥,淡淡地说道,“张疑,把东西拿上来。”
张疑点了点头,随后从是被带来的箱子里拿出了一支燧发枪交给朱杞,
“这种,不比大明现在用的火铳要强得多?”